当前位置: 首页> 防空防灾知识

日本无处不在的国民防灾意识

发布日期:2019-02-17 13:43 信息来源:福建省人防网 浏览次数: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在新闻媒体看到日本是个地震、海啸频发的国家,但每次灾后日本都能有效地减少国民的生命、财产损失,快速恢复生活工作秩序。原因何在?据有关资料显示,除了日本拥有较为完善的地震预警系统和震后应急机制外,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应缘于日本人从小培养的防震知识和危机意识,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日本的建筑具备很多防震功能。日本的民居大多是木质结构,在房屋承受地震作用引起的晃动时,木结构可以更好地释放力量,地震发生时不易散开和松动。日本现在新建的高楼多采用钢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此结构抗地震性能最好。为了抵御地震的破坏,日本的高层建筑普遍采用了地基地震隔绝技术。这种技术,就是在建筑的底部安装弹性橡胶垫,或者用摩擦滑动承重座缓冲装置来抵抗地震。该装置能使建筑物的受力减少一半。此外,为了提高传统木结构建筑的抗震能力,日本普通的民宅采用了箱体设计——地震发生时,房屋整体翻滚,不至于损毁。专业技术人员还会定期对民房进行抗震加固等级评定,政府会给予居民适当的补贴。 在冬天经常下雪的日本东北地区,当地人建造房屋的房顶多采用质量比瓦片轻许多的铁板材料。该地区民居的房间门、窗开口的幅度较小,这使得房间更具有抗震性。

全国消防周。每年3月初的第一周是日本的全国消防周。期间,日本每一所中小学,都会对学生进行一次和地震、火灾有关的预防宣传活动。这种活动有时是上课时搞,有时是下课时突然就搞。

据载,有一次,东京目黑区立东山小学进行防灾演习活动,学校在不通知全校师生的情况下,进行一次全校范围内的防灾演习。按照学校的计划,当天防灾演习的时间定在上午10点10分。此时,除了三年级两个班的学生在上体育课外,其他的学生都在教室里上课。目黑区立东山小学有师生1000多名。立东山小学开始通过扩音器向全校发布地震警报:“我们所在的城市将有地震发生,请大家马上做好避难和应对准备!”

听到地震警报后,二年级四班的老师马上下达躲避的口令,学生们迅速钻到桌子下面。一年级四班的教室里,一代课男老师马上停止上课,并且指挥学生们迅速钻到课桌下面,等待老师的下一步指令。当时,所有的教师和学生在听到地震警报后,都用最快的速度避难,而从听到地震警报到实施避难,都是在1分钟内完成的。与此同时,防灾演习总指挥——副校长久保荣又下达了因为地震已经引起火灾的警报,教室里的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马上向操场的空旷地带集合。学生们开始排着队往操场集合,这些学生头上还戴着一个用来防烟火的帽罩。很快,所有学生都整齐地聚集在了操场中央。一场毫无准备的防灾演习在短短5分钟内完成了。

建立健全避难所和自主防灾组织。当地震、火灾等灾难发生时,目黑区立东山小学还是周边居民的第一避难所。那里有个写着防灾资材仓库的铁皮房子,是灾难发生时给人们提供避难物资的专用仓库。据资料显示:目黑区总体上需要有5万人避难的物资,全区一共有40个避难所,每一个地方大约能容1250人使用。仓库里储存的食品保质期是5年,一般到第4年时就要更换一次,更换下来的食品又会在进行各种防灾演习时让人们吃掉,不致造成浪费。另外,仓库里还备有照明取暖设备和发电机等电力设备,还有可以组装的便携式厕所。

日本有3000多个市、区、町、村,他们的自主防灾组织率大约为60%,多数家庭加入其中。日本最重要的防灾组织是“消防团”,各地都有类似“民兵联防”组织的消防体系和财政拨款,消防团的成员都是由精干的壮年出任。他们经常训练,形成了地区防灾互助的骨干力量。在日本,大街小巷都不难找到用来防灾避难的场所。许多居民社区,还会经常发布各区政府指导居民进行日常防灾训练与防灾活动的通知和安排。

日本各地建有地震防灾体验馆。在日本,每个城镇、区都建有地震防灾体验馆。它是专门向居民尤其是中小学生普及地震防灾知识的公共场所,馆内设有地震体验区、灭火体验区、防震介绍区、海啸放映厅、防灾用品展示区等九个主要展区,重点对未成年人进行灾前预防训练,每天都能吸引不少民众前来参观。海啸放映厅通过直径400厘米的球型屏幕,再现了海啸到来时的情景,同时用模型告诉人们海啸给沿岸地区造成的危害,加强人们的防范意识。地震体验车是孩子们的最爱,剧烈的摇晃如同坐上了“海盗船”。不过,地震车上模拟了家庭环境,这种训练要求在剧烈的摇晃中完成一系列规定动作:断电、断气、断水、开门等等,让体验者身临其境,铭记在心。这种从小培养出来的防灾意识,每当灾难来临的时候,确实非常奏效。1985年哈尔滨白天鹅宾馆的餐厅发生火灾,中国旅客死伤数十人,其中有9人是由于跳楼而摔死。但是在宾馆住的日本人全部得以逃生。同样的灾难,不同的反应,这的确反映出了两国国民的差异,反映了日常的防灾意识和训练的不同。

深入人心的防灾观念。2006年7月份,一部名叫《日本沉没》的电影在日本上映。电影假想了一个因为巨大的海底活动----日本岛将在90天内沉没的情节,以“国家即将因灾难而毁灭”为重点,提醒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正在享受平静生活的日本人不要放松警惕,要永远保持危难意识。这部电影在日本上映后,立即引发了轰动并打破了日本票房纪录。

为了纪念1995年1月17日发生的阪神大地震,当时6434人死亡,4.4万人受伤,经济损失达10万亿日元。2002年,日本政府和兵库县耗资60亿日元,在神户市中央区建成了“人与防灾未来中心”。每年都有数十万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士来参观。在这个中心,不但可以在这个电影放映馆看到当年阪神大地震的模拟重现;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显示屏了解灾后重建的城市和街道;它还担负着培养人才、调查研究、派遣抗灾专家以及资料的收集和保存等多种工作。

家家备有防灾救险箱。在日本的居民家中,几乎每家都备有一个大箱子,里面装有水、食品、手电筒等所有应对灾害的必需品一应俱全。日本还有连锁防灾用品商店----东急百货,里面有五花八门的防灾用品,有防止衣柜倒塌的固定器,以及各种应有尽有的家庭防灾救险箱。还有大急救包,里头有十几种东西,如人们遇到地震之后最需要的水桶和各种各样的急救药品等,里面还有一个类似于电筒的东西,一机三用,既是电筒,又是手机充电器,同时又是收音机。因为当地震发生时,往往没法通过电视去了解相关的灾情,通过这样一个收音机就可以了。像这样的店有17家连锁店,由此可见,日本防灾体系已贯彻到生活和商店流通领域,而且已经准备到了每一个细节。

灾害预警机制健全。日本政府对灾害预警的科技投入也相当大。近年来,日本包括科学研究在内的防灾预算在国家整个年度财政预算中始终保持在6%至7%,发生特大灾害时比例还会提高。在日本,地震发生时,如果地震部门预测到的P波相关数据已经达到了足够的破坏程度,当地的地震预警机制就能够在第一时间内自动启动,把警报信息发送到轨道交通、公路、民航等运输部门,以及企业、居民社区等部门,接到预警信息后,这些部门自身系统内的专用预警机制也会同时启动,并通知各部门和居民迅速作出防灾避难的反应,从而将灾害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在日本,这个系统是公开的,公司内部也可以利用这个系统,向周围的人们传递消息。